创世纪:密码朋克的技术拼图
💡 揭示比特币诞生前的技术准备。从1992年密码朋克邮件组的成立,到各种关键技术的逐步完善,这群技术极客用20年时间锻造了创造比特币所需的全部"武器"。
欢迎关注我的推特:@bhbtc1337
进入微信交流群请填表:表格链接
文章开源在 GitHub:Get-Started-with-Web3
"我们无法阻止政府监控,但我们能让监控变得昂贵。"
——Eric Hughes,《密码朋克宣言》(1993年)
在乔姆的方舟沉没的同时,另一群人开始觉醒了。
他们叫密码朋克(Cypherpunk)。
这群人有个共同特点:他们都是技术极客,都相信密码学的力量,都对政府监控深恶痛绝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不像乔姆那样单打独斗,而是形成了一个松散但充满活力的社区。
📅 1992年,比特币诞生前17年
几个湾区的程序员创建了一个邮件组,叫"密码朋克邮件组"。这个邮件组后来成了整个数字货币世界的精神圣地。
在这个邮件组里,活跃着一大批后来改变世界的人物。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开疆拓土,为后来的比特币铺平了道路:
📅 1997年5月,比特币诞生前12年
一个叫Adam Back的英国密码学家发布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程序——Hashcash。
乍一看,这玩意儿的目的很简单:对付垃圾邮件。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:想发邮件?行,先让你的电脑做一道数学题。题目很简单,就是不断尝试,直到找到一个数字,让它和你的邮件内容一起计算出的哈希值,前面有好几个零。
对普通用户来说,发一封邮件,电脑算几秒钟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但对垃圾邮件制造者来说,要发成千上万封邮件,这个计算成本就受不了了。
Back把这个叫"工作量证明"(Proof of Work)。听起来挺平常的,对吧?
但是,这个看似简单的"反垃圾邮件工具",实际上解决了数字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:
💡 如何在没有中心权威的情况下,达成公平的共识?
11年后,中本聪会把这个机制写进比特币白皮书的第四章。那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:原来Adam Back在1997年就已经发明了比特币挖矿的核心算法!
📅 1998年11月,比特币诞生前11年
另一个叫Wei Dai的密码朋克在邮件组里发了一个更加疯狂的提案——b-money。
这个提案的开头就足够震撼:
"我被Tim May的密码无政府主义深深迷住了。与传统意义上的无政府主义不同,在密码无政府主义中,政府不是暂时被摧毁,而是永远被禁止且永远不必要的。"
Wei Dai设想了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系统。在这个系统里:
1. 货币创造 ——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广播解决计算难题的答案来创造货币,计算工作量的价值决定了货币的数量。
2. 转账机制 —— 如果Alice想转账给Bob,她只需要广播"我给Bob多少钱"这条消息,所有人都会在自己的账本上记录这笔交易。
3. 分布式账本 —— 每个参与者都维护一份账本,记录每个人有多少钱。
4. 合约执行 —— 系统还能执行智能合约,通过抵押和仲裁机制自动执行协议。
这些想法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?没错,这就是今天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雏形!
10年后,当中本聪在Bitcointalk论坛上解释比特币时,他明确表示:
"比特币是Wei Dai的b-money提案和Nick Szabo的Bitgold提案在密码朋克社区的实现。"
——中本聪,引用自早期论坛帖子
Wei Dai在1998年就已经想象出了去中心化账本、工作量证明挖矿、智能合约等核心概念。中本聪后来在比特币白皮书的参考文献里,专门致敬了Wei Dai的b-money。
还有一位大神级人物——Nick Szabo。早在📅 1994年,他就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概念:智能合约(Smart Contracts)。
Szabo说:为什么合约一定要是纸上的文字?为什么不能把合约的条款直接嵌入到数字世界里?
他举了个例子:自动售货机。你投币,机器给你商品找零,这不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智能合约吗?机器自动执行"付钱→给货"的协议,不需要任何中间人。
Szabo进一步设想:如果汽车里也嵌入智能合约会怎样?你按时还车贷,车子正常运行;如果逾期不还,车子自动锁定,钥匙回到银行手里。比雇佣讨债公司便宜多了,也有效多了。
他总结出智能合约的四个核心目标:
- 🔍 可观察性 —— 各方都能观察到合约的执行过程
- ✅ 可验证性 —— 能够向仲裁者证明合约被履行或违约
- 🔒 隐私性 —— 无关第三方无法窥探合约内容
- ⚡ 可执行性 —— 能够自动执行,最小化对外部强制力的依赖
这套理论后来成了以太坊等智能合约平台的理论基础。
密码朋克们还贡献了许多其他的"拼图碎片":
🌳 Merkle树(1980年代):Ralph Merkle发明的数据结构,能够高效验证大量数据的完整性,后来成为区块链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✍️ 数字签名:基于公钥密码学的身份验证机制,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。
📡 Gossip协议雏形:在密码朋克邮件组的讨论中,已经有人提出了节点间信息传播的分布式机制概念。
⏰ 时间戳服务:Stuart Haber和Scott Stornetta在1991年就提出了给数字文件打时间戳的加密技术,这成了区块链中区块排序的技术基础。
🏛️ 拜占庭容错:Leslie Lamport等人在1980年代研究的分布式系统共识问题,为后来的区块链共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。
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信念:Code is Law(代码即法律)。
他们认为,与其指望政府能够自我约束,不如用代码来构建一个不需要信任的系统。他们要用数学和密码学,来实现哈耶克关于自由货币的理想。
到了📅 1998年,所有的技术拼图几乎都已经就位:
- ✅ 工作量证明 → 解决了公平共识问题(Adam Back)
- ✅ 数字签名 → 解决了身份验证问题
- ✅ 哈希链 → 解决了数据完整性问题
- ✅ 分布式账本 → 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问题(Wei Dai)
- ✅ 智能合约 → 解决了自动执行问题(Nick Szabo)
这群人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各路高手,平时分散在世界各地,但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。他们知道乔姆失败的原因,也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成功。
所有的武器都已经锻造完毕,所有的技术都已经成熟。
他们需要的,只是一个合适的时机,和一个能够将这些拼图完美组合在一起的天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