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比特币那些事儿》序言:一束照进现实的理想之光

status author date

💡 深入理解比特币背后的历史、哲学和技术,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如何照进现实的故事。通过这个系列,你将了解比特币诞生的前因后果,以及它如何从一个疯狂的想法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。

欢迎关注我的推特:@bhbtc1337

进入微信交流群请填表:表格链接

文章开源在 GitHub:Get-Started-with-Web3

前不久,我去参加了一场婚礼,一场很特别的婚礼。

地点在山顶,没有司仪,没有喧闹的乐队,甚至没有华丽的宴席。来宾都是我们这些年轻的朋友。我们就站在那里,看夕阳的余晖穿透云层,将金色的霞光洒满新郎新娘的身后,也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。天地寂静,唯有风声与心跳。

新娘在念她的誓词时,望着新郎的眼睛,说了一句让我心头一震的话:

“他是个'活得像个人'的人。”

"活得像个人",这句最朴素的赞美,却有千钧之力。它意味着不说违心的话,不做不信的事,不向虚伪与庸俗低头。我看着我的朋友,那个我眼中同样"活得像个人"的新郎,在漫天霞光中,觉得他就是理想本身。

然而,一丝熟悉的疑虑,还是如山巅的冷风,悄然掠过我心头。我太了解他了,也太了解这个世界了。为了这"活得像个人"的理想,他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,付出了多少妥协与折冲?那份理想的纯粹,是否终究要在现实的土壤上,沾染些许尘泥?

这个念头,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——徐霞客。

在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结尾,当年明月没有续写李自成的败局,也没有着墨满清的入关,而是把最终的敬意,献给了这位独行的旅者。作者说,所谓千秋霸业,万古流芳,都比不过"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"。

可我总忍不住去想,当徐霞客在荒野中跋涉,靠野菜干粮充饥时,他是否也曾有过片刻的动摇?当他孑然一身,面对自然的伟岸与个人的渺小时,支撑他的,除了那份滚烫的热爱,是否也有一份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?最崇高的理想,往往诞生于最残酷的现实。

我们赞美理想,恰恰因为它如钻石般,是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,凝聚而成的璀璨。

从朋友的婚礼,到徐霞客的游记,我看到了人类一种共通的、永恒的渴望:

我们渴望活得真实,渴望追寻所爱,但我们又必须面对现实的引力。

而这,正是我最终决定动笔,写下《比特币那些事儿》的全部原因。


比特币与理想

比特币是什么?抛开那些复杂的代码和喧嚣的K线,它的内核,与那场山顶的婚礼、与徐霞客的远方,是如此的契合。

它是一种极致的理想主义。

一种不受任何单一实体控制,人人皆可拥有的价值载体。它的存在本身,就在宣告一种可能性:你可以不依赖于任何中间人,去保有和转移属于你自己的价值。这是一种彻底的、近乎于哲学的自由。

但它又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。

它没有停留在论文或宣言里,而是活生生地运行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中,用冰冷的算法和去中心化的共识,构建起了一座坚固的、无人可摧的堡垒。它根植于现实的土壤,却开出了一朵理想的花。

我常常会想,如果当年的徐霞客,能拥有一份来自比特币的底气,他的游记是否就能少一些颠沛流离,多几页壮丽山河?如果我的那位朋友,能拥有这样一份无需妥协的价值支撑,他"活得像个人"的道路,是否就能走得更纯粹、更昂首挺胸?

我不知道确切的答案,但我愿意相信。

因为比特币真正打动我的,并非财富的神话,而是一种底气。它像一束光,照亮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条缝隙,然后告诉所有心怀理想的人:

"你可以的。你的理想,不必仅仅是理想。"

所以,在这本书里,我想与你分享的,正是这束理想之光照进现实前后,发生的一切。

你会读到,一群理想主义的疯子、技术狂人、无政府主义者,如何用代码为刻刀,在现实世界这块坚硬的石头上,凿出了一个理想的雏形。

你更会看到,当这个理想的造物被置于人性的广场中央时,它如何被染上了最真实的色彩:有人用它在黑市里隐匿行踪,就有人用它为自己的理想保驾护航;有人因恐惧而交出私钥寻求托管,就有人手握私钥,对抗整个世界;更有无数的投机者与骗子,围绕着它编织一夜暴富的神话,与一地鸡毛的残局。

这些,都是比特币的故事。它既是理想主义者的史诗,也是现实主义者的舞台。希望这些故事,能让你在看懂比特币的同时,也更能看清我们自己,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,既不完美、又充满希望的时代。

那么让我们开始吧。
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