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世纪:中本聪创世

status author date

💡 见证数字货币史上最重要的时刻。2009年1月3日,中本聪创建了第一个比特币区块,将哈耶克的预言、密码朋克的技术拼图以及金融危机的愤怒,凝聚成一个永恒的创世时刻。这不仅是比特币的诞生,更是人类货币制度革命的开端。

欢迎关注我的推特:@bhbtc1337

进入微信交流群请填表:表格链接

文章开源在 GitHub:Get-Started-with-Web3

📅 2009年1月3日,比特币诞生前几小时

2009年1月3日,伦敦街头一个报刊亭里,The Times报纸正在出售。一个神秘人看到了这份报纸的头版标题,他需要一个见证,一个关于时代的见证。当他看到那行字的时候,他知道时机到了。

于是他开始行动。格林威治时间18点15分,世界某个角落,这个神秘人按下了键盘,创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。他就是中本聪。没有鲜花,没有掌声,甚至没有见证者。中本聪独自完成了这场数字世界的"创世纪"。


如果说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,那么中本聪用一瞬间创造了比特币的宇宙。

创世区块,Block #0,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比特币区块。它没有前驱,没有父辈,就像《创世记》中的第一道光,从绝对的虚无中诞生。

Block Hash: 000000000019d6689c085ae165831e934ff763ae46a2a6c172b3f1b60a8ce26f
Previous Hash: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Time: 2009-01-03 18:15:05 UTC
Nonce: 2083236893

(这是比特币第一个区块的哈希值,前驱哈希,时间戳和随机数,前驱哈希为0表示这是第一个区块)

我们文章的主角,比特币诞生了。

第一批诞生的50个比特币,静静地躺在创世地址里。直到现在它们都没有被转移,就像某种仪式,守护着这个数字世界的起点。

但它有个特别的"基因胎记"。中本聪在第一个数据块里,写下了这样一句话:

"The Times 03/Jan/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"

翻译过来就是:2009年1月3日的《泰晤士报》头版标题——"英国财政大臣正处于对银行进行第二次紧急援助的边缘"。

中本聪为什么要写下这句话?

就在几个月前,全球金融危机如海啸般席卷世界。华尔街的贪婪游戏终于露出了狰狞面目:雷曼兄弟轰然倒塌,AIG摇摇欲坠,房地产泡沫破灭,千万家庭失去家园。而那些造成危机的银行家们,却在政府的保护伞下安然无恙。

更荒谬的是,拯救银行的钱来自哪里?当然是纳税人的钱包。政府一边开动印钞机疯狂印钞,一边告诉民众这是为了"拯救经济"。通胀的洪水即将淹没每一个普通人的储蓄,而银行家们依然可以拿着天价奖金。

这就是传统金融体系的逻辑:私有化利润,社会化损失。

也许中本聪想说的是:我要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东西,一个没有人可以控制的,总量恒定的,按照规则发行的货币。

这句话,像是用代码写下的时代见证。


创世区块的诞生,只是第一步。真正的考验,在于能否让这个想法运转起来。

2009年1月8日,中本聪在密码朋克邮件组发出了一封看似平淡的邮件:

"我很高兴宣布比特币的第一个版本发布了。"

这封邮件,语气平静得就像在介绍一个普通的小软件。

中本聪在邮件中说明了比特币的特性:

"比特币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新电子现金系统,没有服务器或中央权威。"

短短一句话,描述了一个与传统货币截然不同的系统。没有央行,没有政府,没有任何中心化机构,仅仅依靠数学和密码学运行。

"总发行量将是2100万枚。前四年发行1050万枚,然后减半至525万枚,再减半至262.5万枚,以此类推。"

与政府可以随意印钞的法币不同,比特币的发行量被写死在代码里。这套货币带着黄金的属性:稀缺、可验证、不可伪造。

"挖矿过程是这样的:节点收集未确认的交易打包成一个区块,然后进行工作量证明计算。第一个找到解的节点广播区块,获得50个比特币奖励。"

这段话背后,是一个奇妙的机制:用经济利益驱动全球节点维护网络安全,用数学竞赛保证系统运行。没有警察,没有监管,仅仅依靠代码和利益的设计,让成千上万互不信任的陌生人维护同一个账本。


比特币挖矿,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奇特的"炼金术"。

想象一个全球性的数字竞赛:无数台计算机日夜不停地进行一种特殊的计算——寻找一个满足特定条件的随机数。这个计算极其简单,却又极其困难:简单到任何人都能验证结果,困难到需要尝试数十亿次才能找到答案。

当某台计算机幸运地找到正确答案时,它立即向全网广播:"我找到了!"其他所有节点验证无误后,新的区块被添加到链条末端,这台计算机获得50个比特币的奖励。

然后,新一轮的竞赛开始。

要攻击比特币网络,就必须控制超过50%的计算力,这在经济上很不划算——与其花费巨额成本攻击网络,不如诚实挖矿获得收益。

更神奇的是,这个系统会自动调节难度。参与者太多时出块变快,系统会提高难度;参与者太少时,系统会降低难度。始终保持着每10分钟一个区块的节奏。


如果1992年去世的哈耶克能够看到这一幕,他会怎么想?

30多年前,这位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在《货币的非国家化》中预言:私人货币将挑战政府货币垄断。当时,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不现实。

然而,比特币似乎实现了哈耶克的设想。

政府货币的问题,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得很明显:央行滥发货币引发通胀,银行系统性风险转嫁给纳税人,货币政策变成政治工具。比特币试图解决这些问题:

稀缺性:总量恒定,永不增发。 去中心化:没有单点故障,没有系统性风险。 全球性:跨越国界,不受任何政府控制。 透明性:所有交易公开可查。

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,更是货币理论的革命。哈耶克关于"货币竞争"的设想,终于有了现实载体。

比特币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传统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。它用事实证明:货币不一定需要政府发行,信用不一定需要权威背书,价值不一定需要黄金支撑。数学可以替代信任,代码可以替代法律,算法可以替代权威。

这是经济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。


当我们回望2009年1月3日的那个时刻,会发现这不仅仅是比特币的创世,可能也是数字世界的一个转折点。

在此之前,数字世界缺少一个根本要素:稀缺性。比特、字节可以无限复制,信息可以任意传播,但价值无法在网络中直接传递。所有的数字交易,都需要银行、支付公司等第三方参与。

中本聪用一个创世区块,为数字世界引入了稀缺性。从此,价值可以像信息一样在网络中流动,而无需任何中介机构的许可。

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比特币展示了一种新的组织方式:去中心化的协作。没有CEO,没有董事会,没有总部,仅仅依靠代码和共识,创造出一个比许多公司都更稳定的系统。

这种模式,后来启发了无数的区块链项目,催生了DeFi、NFT、Web3等概念,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。


还记得第一节中巴别塔的故事吗?

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建造通天塔,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,无法沟通协作。从此,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,各自为政,互不信任。

几千年来,人类一直在寻找重新统一的方式。语言可以翻译,文化可以交流,贸易可以合作,但有一个障碍始终难以跨越:货币。

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,每种货币都受本国政府控制。跨境支付需要层层中介,汇率波动造成巨大损失,货币战争时有发生。人类在经济上依然是分裂的。

比特币的出现,提供了另一种可能。

这个全球统一的数字货币,没有国界,没有种族,没有宗教,任何人都可以使用。它用数学语言跨越文化差异,用代码逻辑消除信任鸿沟。

比特币,也许是人类重建巴别塔的第一块基石。

当创世区块诞生的那一刻,一个新的可能性开始出现。这一次,它不是用泥土和砖石建造的,而是用数学和密码学构建的;它不是为了挑战什么,而是为了连接所有人;它不会因为语言分歧而倒塌,因为代码本身就是通用的语言。


创世已完成,但故事才刚开始。

中本聪点燃了火种,但火种要想燎原,需要更多人的传递和守护。

2009年1月8日,当比特币软件正式发布时,这个网络只有中本聪一个节点。孤独的创造者,面对着空荡荡的数字世界,等待着第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。

他没等太久。

几天后,密码朋克社区的哈尔·芬尼下载了比特币软件,成为了第二个节点。2009年1月12日,中本聪向芬尼发送了第一笔比特币转账——10个比特币,人类历史上第一笔点对点的数字货币交易。

这标志着比特币网络真正开始运行,标志着一个人的想法变成了社区的事业。

从此,这个想法开始传播:从密码朋克到程序员,从极客到投资者,从硅谷到华尔街,从美国到全世界。每一个新节点的加入,都让这个网络更加强大;每一次价格的波动,都让更多人关注这个新生事物;每一次媒体的报道,都在播撒着思想的种子。

中本聪的创世,完成了它的历史作用。接下来的故事,将由千千万万的参与者来续写。


2009年1月3日,18时15分。

一个时代结束了,另一个时代开始了。

在那个看似平凡的时刻,人类迈出了探索新可能的第一步。巴别塔重新开始建造,理想主义的火种开始传播,数字世界的新篇章已经开启。

中本聪的创世,不仅仅创造了比特币,更创造了无限的可能。

这是创世纪的终章,也是比特币传奇的序幕。
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